茶果嶺~歷史與城市發展
位於九龍東的茶果嶺,其發展可追溯至清末民初時期,當時她是九龍東管轄中心「四山公所」的所在地。管轄範圍包括牛頭角、茜草灣、茶果嶺及鯉魚門,村民多以開採石礦及務農為生,立村初期居民有姓鄧、羅、曾、邱的客家人。當時駐紮在九龍寨城的滿清官員在每「山」(石礦)任命一「頭人」(頭目),合稱「四山頭人」,主管四山大小事務,而他們的辨公地點在「四山公所」。「四山頭人」雖然不是清官,但出入均穿戴清官服飾,儀杖「粛靜」「迴避」高腳牌,連新位九龍官員也要先來拜會,地位超然。
在遊覽茶果嶺時往山上看,不難發現開山的痕跡,山崗主要以花崗岩中的麻石組成,在這裡開採的石材,建成了前立法會大樓及中銀總行,更遠銷至廣州建造廣州石室聖心大堂,石礦場在六十年代已停產。除麻石外,茶果嶺亦盛產高嶺土,又稱白泥,可造胭脂粉和陶瓷,曾出口日本。現時,政府已把石礦場納入研究轉為住宅用地的範圍。村民提醒山上有很多野狗,由小在這裡長大的村民也盡量不會上山,建議遊人也留在山下,從石屋的建材中細嚐茶果嶺打石的歷史。
茶果嶺人口在1945年後,國共內戰,大量新移民湧入提供了勞動力,也增加了對房屋的需求,除用花崗岩建造的村屋外,在山腳見到一群以鐵皮搭成的寮屋,依山而建,至今仍大致保留下來。
「亞細亞油公司」 曾是在匯豐銀行後,香港第二大企業,但在日佔期間所有資産被日軍徵用, 戰後1947年在四山管轄中的茜草灣建了儲油庫,1990年代發展成今天的麗港城。1980年政府大力發展觀塘區,「四山公所」原址被命名為「四山街」。牛頭角在六十年代興建了公屋,四山中現在餘下的只有茶果嶺村及鯉魚門村。這片美麗而寧靜的村落在城市不斷拓展下將何去何從呢?
#在地餐桌小旅行 #餐桌小旅行 #在地小旅行 #茶果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