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茶果嶺

 

 【有關茶果的故事】

茶果嶺

 

 【有關茶果的故事】

茶果嶺得名因山上有很多血桐樹,葉子用以蒸茶果時墊在底部,因此得名茶果嶺。到這裡考察,心裡一直在想「茶果嶺現在還有茶果嗎?」來了這裡幾次也見不到,一次,以「隨口問問」的心態,向村口合興聯宜會外坐著乘涼的街坊問起「茶果嶺現在還有茶果嗎?」,她們竟群起說「有,打個電話即刻有!」二話不說便撥出電話,不消兩分鐘馮太便拿著載著茶果的圓型鐵盤、一臉笑容走過來,原來賣的是咸茶果($5/件),盤內還有一碗狗仔粉,是另一街坊點的外賣,很想試! 馮太說可以在她家吃,於是便跟著她走,沿途向走過的街坊打招呼,空氣中散發出濃濃的人情味。

走上頗斗斜樓便到達了馮太的家,心裡很是興奮,每次來考察都只在外面拍照,還是首次走進民居。

家中簡潔的擺設,窗外風景 明睸、吹來陣陣涼風,這便是馮太每天起居飲食及工作的地方。

家中簡潔的擺設,窗外風景 明睸、吹來陣陣涼風,這便是馮太每天起居飲食及工作的地方。

不消數分鐘,馮太便端上了一碗狗仔粉,粉是每天新鮮製造,配上自家製辣菜脯,惹味十足。

除了茶果及狗仔粉,馮太亦會做糯米滋,如想大量訂購,請預先致電。馮太是客家人,從前姑姐以賣茶果為生,現在由她接手,每天一大早便要起床準備,由揉粉開始全以人手製作,可說是體力勞動的工作,客人以區內客為主,也有客人遠道駕車來尖光顧,為她帶來很大滿足感。馮太的堅持,是為生計,不想客人失望而回,也希望客家人傳統得以承傳。

歷史與城市發展

【歷史與城市發展 】

位於九龍東的茶果嶺,其發展可追溯至清末民初時期,當時她是九龍東管轄中心「四山公所」的所在地。管轄範圍包括牛頭角、茜草灣、茶果嶺及鯉魚門,村民多以開採石礦及務農為生,立村初期居民有姓鄧、羅、曾、邱的客家人。當時駐紮在九龍寨城的滿清官員在每「山」(石礦)任命一「頭人」(頭目),合稱「四山頭人」,主管四山大小事務,而他們的辨公地點在「四山公所」。「四山頭人」雖然不是清官,但出入均穿戴清官服飾,儀杖「粛靜」「迴避」高腳牌,連新位九龍官員也要先來拜會,地位超然。

位於九龍東的茶果嶺,其發展可追溯至清末民初時期,當時她是九龍東管轄中心「四山公所」的所在地。管轄範圍包括牛頭角、茜草灣、茶果嶺及鯉魚門,村民多以開採石礦及務農為生,立村初期居民有姓鄧、羅、曾、邱的客家人。當時駐紮在九龍寨城的滿清官員在每「山」(石礦)任命一「頭人」(頭目),合稱「四山頭人」,主管四山大小事務,而他們的辨公地點在「四山公所」。「四山頭人」雖然不是清官,但出入均穿戴清官服飾,儀杖「粛靜」「迴避」高腳牌,連新位九龍官員也要先來拜會,地位超然。

位於九龍東的茶果嶺,其發展可追溯至清末民初時期,當時她是九龍東管轄中心「四山公所」的所在地。管轄範圍包括牛頭角、茜草灣、茶果嶺及鯉魚門,村民多以開採石礦及務農為生,立村初期居民有姓鄧、羅、曾、邱的客家人。當時駐紮在九龍寨城的滿清官員在每「山」(石礦)任命一「頭人」(頭目),合稱「四山頭人」,主管四山大小事務,而他們的辨公地點在「四山公所」。「四山頭人」雖然不是清官,但出入均穿戴清官服飾,儀杖「粛靜」「迴避」高腳牌,連新位九龍官員也要先來拜會,地位超然。

在遊覽茶果嶺時往山上看,不難發現開山的痕跡,山崗主要以花崗岩中的麻石組成,在這裡開採的石材,建成了前立法會大樓及中銀總行,更遠銷至廣州建造廣州石室聖心大堂,石礦場在六十年代已停產。除麻石外,茶果嶺亦盛產高嶺土,又稱白泥,可造胭脂粉和陶瓷,曾出口日本。現時,政府已把石礦場納入研究轉為住宅用地的範圍。村民提醒山上有很多野狗,由小在這裡長大的村民也盡量不會上山,建議遊人也留在山下,從石屋的建材中細嚐茶果嶺打石的歷史。

 

 

茶果嶺人口在1945年後,國共內戰,大量新移民湧入提供了勞動力,也增加了對房屋的需求,除用花崗岩建造的村屋外,在山腳見到一群以鐵皮搭成的寮屋,依山而建,至今仍大致保留下來。

 

「亞細亞油公司」 曾是在匯豐銀行後,香港第二大企業,但在日佔期間所有資産被日軍徵用, 戰後1947年在四山管轄中的茜草灣建了儲油庫,1990年代發展成今天的麗港城。1980年政府大力發展觀塘區,「四山公所」原址被命名為「四山街」。牛頭角在六十年代興建了公屋,四山中現在餘下的只有茶果嶺村及鯉魚門村。這片美麗而寧靜的村落在城市不斷拓展下將何去何從呢?

在遊覽茶果嶺時往山上看,不難發現開山的痕跡,山崗主要以花崗岩中的麻石組成,在這裡開採的石材,建成了前立法會大樓及中銀總行,更遠銷至廣州建造廣州石室聖心大堂,石礦場在六十年代已停產。除麻石外,茶果嶺亦盛產高嶺土,又稱白泥,可造胭脂粉和陶瓷,曾出口日本。現時,政府已把石礦場納入研究轉為住宅用地的範圍。村民提醒山上有很多野狗,由小在這裡長大的村民也盡量不會上山,建議遊人也留在山下,從石屋的建材中細嚐茶果嶺打石的歷史。

 

 

茶果嶺人口在1945年後,國共內戰,大量新移民湧入提供了勞動力,也增加了對房屋的需求,除用花崗岩建造的村屋外,在山腳見到一群以鐵皮搭成的寮屋,依山而建,至今仍大致保留下來。

 

「亞細亞油公司」 曾是在匯豐銀行後,香港第二大企業,但在日佔期間所有資産被日軍徵用, 戰後1947年在四山管轄中的茜草灣建了儲油庫,1990年代發展成今天的麗港城。1980年政府大力發展觀塘區,「四山公所」原址被命名為「四山街」。牛頭角在六十年代興建了公屋,四山中現在餘下的只有茶果嶺村及鯉魚門村。這片美麗而寧靜的村落在城市不斷拓展下將何去何從呢?

在遊覽茶果嶺時往山上看,不難發現開山的痕跡,山崗主要以花崗岩中的麻石組成,在這裡開採的石材,建成了前立法會大樓及中銀總行,更遠銷至廣州建造廣州石室聖心大堂,石礦場在六十年代已停產。除麻石外,茶果嶺亦盛產高嶺土,又稱白泥,可造胭脂粉和陶瓷,曾出口日本。現時,政府已把石礦場納入研究轉為住宅用地的範圍。村民提醒山上有很多野狗,由小在這裡長大的村民也盡量不會上山,建議遊人也留在山下,從石屋的建材中細嚐茶果嶺打石的歷史。

 

 

茶果嶺人口在1945年後,國共內戰,大量新移民湧入提供了勞動力,也增加了對房屋的需求,除用花崗岩建造的村屋外,在山腳見到一群以鐵皮搭成的寮屋,依山而建,至今仍大致保留下來。

 

「亞細亞油公司」 曾是在匯豐銀行後,香港第二大企業,但在日佔期間所有資産被日軍徵用, 戰後1947年在四山管轄中的茜草灣建了儲油庫,1990年代發展成今天的麗港城。1980年政府大力發展觀塘區,「四山公所」原址被命名為「四山街」。牛頭角在六十年代興建了公屋,四山中現在餘下的只有茶果嶺村及鯉魚門村。這片美麗而寧靜的村落在城市不斷拓展下將何去何從呢?

茶果嶺天后廟是清朝道光年間由官府興建,原址在今日麗港城。1947年政府將觀塘灣畔的土地以廉價售予亞細亞公司興建油庫,天后廟因而被迫拆卸。後來政府順應四山居民的要求,由華民政務司協助重建該廟。1948年,新天后廟落成開幕,正式由華人廟宇委員會接管,1998年曾作大型維修,現在香火仍是十分鼎盛。1988年亞細亞油庫被政府收回,土地售予長實集團,發展成今天的麗港城。
 

天后原籍福建,名叫林默娘,林天生異品,在13歲時得方士傳授,有預知天氣能力,因此拯救了不少漁民的生命,因此在海邊的漁村常會找到天后廟。除天后外,此廟亦同時供奉關帝、太歲、觀音、財神、魯班、華光、孔子、金花娘娘及尉遲敬德多位神祇。

【宗教與建築】

宗教與建築
bottom of page